邱萍: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若干问题

发布者:华体会体育棋牌    发布时间:2024-08-25 03:06:21   阅读: 2746 次

  非遗保护标准只有跨学科联合研究,才能走出理论的误区,让好的标准引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根脉相续,文明互鉴。

  (迈点专栏 邱萍)[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化问题是时代背景下的新课题,新任务,新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建设中会有来自政府、行业、协会、个体以及学术届的各方碰撞与争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技术是依据与学术思维。本文旨在对我国现行的《标准化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化如技术标准的解读,团体标准与区域标准的关系等有关问题的理解差异做多元化的分析,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建设的多方协商,跨学科研究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化问题是时代背景下的新课题,新任务,新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建设中会有来自政府、行业、协会、个体以及学术届的各方碰撞与争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技术是依据与学术思维。近期研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标准、标准化的关系一系列问题,在研读文献的过程中,学习了王霄冰教授发在《文化遗产》2022年第5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若干问题探析”这篇文章。其中有些许的不解提出来供学界讨论。在此特别申明,下面的观点仅限于学术讨论范畴,且无其他歧义。

  疑惑一、作者在开篇中对于“技术标准”的解读,以及对法律条文“技术方面的要求”的解读有失偏颇。据《标准化法》第二条:本法所称标准(含标准样品),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方面的要求。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新修订的《标准法释义》:社会事业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包括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所提供的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公益科技、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服务功能、质量发展要求、管理和服务流程、管理技术、监督评价等要求。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归属在社会事业领域的公共文化体育范畴。

  技术方面的要求()是机械制图中对零件加工提出的技术性加工内容与要求;是在加工这台设备的技术要求,如加工尺寸精度、使用的零件的品牌、软件品牌等对产品使用性能、理化性能、安全卫生、环境条件等方面提出的技术内容,应依照产品详细情况,选直接反映产品使用性能的指标或者间接反映使用性能的可靠代用指标和互换性等。

  技术标准(辞海第六版2009年)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它的对象既可以是物质的 (如产品、材料、工具),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如概念、程序、方法、符号)。技术标准大体上分为基础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方法标准和安全、卫生、环境保护标准等。技术标准是从事科研、设计、工艺、检验等技术工作以及商品流通同遵守的技术是依据,是大量存在的、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和广泛影响的标准。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可以归类于技术标准的非物质对象,同时遵循其分类方法与技术依据。

  由此,作者在文章中将《标准化法》中所指的标准均指向“我们一般所谈论的标准,往往指的都是商业语境下的生产技术标准。”并得出结论:“以上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技术标准,且都和商贸语境下的市场监管有关,标准的内容都是对事物偏于量化的定义和技术流程的规定。”无论从《标准化法》法律条文还是释义,乃至辞海的解释均有失偏颇。

  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或者中对于技术与技术标准;学术;文化;工作都有相关的注释。“文化标准”、“学术标准”属于中文表达的一种习惯,极少作为术语来表示特定的概念。尤其结合本文研究来看文化标准、学术标准,主要是作者在该篇文章语境下就标准衍生出的一种习惯表达。是非遗民间传统文化规范,又或是非遗学术方面的规范。

  疑惑二、研究标准或标准化一定是在《标准化法》的准则下,就像研究非遗应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基础。本案的研究对象对象是非遗保护的标准化问题,需要置身于《标准化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两部法的语境下。既然是标准化问题,前者是主位法,标准的对象是非遗保护,后者或许应该是相关法(协调法),这样理解正确否?

  现行的国家标准《旅游星级饭店划分与评定》(GB/T14308-2003),《旅游民宿等级划分与评定》(GB/T 41648-2022),行业标准《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基本要求与评价》(LB/T064-2017)《景区游客高峰时段应对规范》(LB/T068-2017)等笔者或参与或主持的些许标准编制中,对文化主题,特色文化都有相关界定。比如行标《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基本要求与评价》中,对文化主题、文化主题领域饭店、文化主题符号、文化主题产品、文化主题活动、文化主题氛围等均有专门的术语定义。在这些标准的起草过程中,起草单位或行业主管部门都有组织行业,典型企业,标研院,相关文化学者等参与论证。都是多元参与,协商一致的结果。

  疑惑三、文章中所举案例团体标准《崇义水饺》;安徽省区域标准《芜湖铁画锻制作业规程》。前者是负面案例,后者是正面案例。

  1、关于团体标准与省级区域标准效力性。区域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任部门制定。团体标准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前者是政府主导,后者是市场主导。二者的制定、发布流程截然不同。团体标准也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2017.11)中的重大调整。国家鼓励市场驱动,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实现政府与行业主导标准研制的双轮驱动,有效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行业创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团体标准申报立项审批发布流程简化,在时间快速缩短,利于快速撬动市场活力。但其应用场景范围与效力十分有限,故排在所有标准之后。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映了团体标准的一种研制现状。显然,通过省级地方人大立法程序建立的《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再行起草发布的省级区域标准《芜湖铁画锻制作业规程》,无论从标准的制定原则或流程上都更严谨规范。两部标准无法相提并论。

  2、标准化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市场基础。《崇义水饺》、《芜湖铁画锻制作业规程》,《聊城木版年画生产标准》,《湖南隆回花瑶挑花手工艺保护标准》均属典型的生产性保护方式之列。2012年,文化部出台《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012]4号),正式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目前,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还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规制手段和国际经贸往来与合作的通行证,被视为“世界通用语言”。长期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标准化工作。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将标准纳入国家基础性制度范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要加强战略、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2021年10月《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十四五”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党的二十大后,近期的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23年2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纲要》强调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标准决定质量,有咋样的标准就有咋样的质量。一方面,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的依据。企业严格按照规定要求生产,产品的质量才有保证,生产效率才能提高,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才能得以提升。企业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服务,才能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服务安全、提升用户满意度。另一方面,标准是执法监管和消费的人维权的依据。监管部门、检验测试的机构能够依标准执法、依标准检验,依标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花钱的人可以依标准选择产品,明白消费,依标准维权。

  因此,标准化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对提升供给质量,促进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引领非遗传承创新驱动、促进非遗保护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建议一、根据标准化的协商一致原则,在制定非遗相关标准时,扩大参与主体的范围。参与主体不仅是政府、标准起草单位、行业企业、协会,还包括传承人、社区、研究非遗的学者等。文章中作者强调学术先行固然没错,但现实是非遗的理论研究滞后于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强调多元参与既符合规定标准制定的协商一致的原则。也满足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文化多元性,文明相互“尊重”的内涵。文章里提及巴莫曲布嫫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 项目就已经在探索多元参与的共享平台建设。

  按照非遗传承保护的强文化属性,彰显中华文明;“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等原则。标准的课题预研、标准的申报、立项、制订、修订、审查、宣传、贯彻、实施和复审的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中,更多地吸纳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项目传承人、在地乡村镇,社区、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等等有代表性群体的广泛参与,反复论证吸收各方意见。

  非遗”与“标准化”看似毫无关联,两者其实相辅相成。在一些人看来有些对立冲突,因为非遗表达的是文化的多元,标准强调的则是规范性统一。其实。有了标准,就有了门槛和规则,既有助于非遗的规范,又能提高传承人的文化责任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标准化其实就是对非遗的保护传承。

  根据教育部学科类别的划分,标准化学(二级学科代码:410.50)归属于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基础学科 标准化工程(二级学科 代码:120702T) 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 中国计量大学在2008年3月成立标准化学院,是全国首个标准化工程第二学士学位和本科专业,分别于2009年与2011年开始招生。并且,按人社部技术职称(评审)类别,在工程师系列中,设标准化工程师(初级、中级、高级、教授级)。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是设在历史学科的历史学类的文化遗产(代码060107)专业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2022年9月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化艺术学院招收了国内首批7名非遗专业研究入学,拉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人才教育培训序幕。冯先生在“非遗学原理”中提到:“非遗涉及面广泛,与一些既有学科的重叠与关联,必然会交叉、融合、合作。另一反面,在学科构建上,必然要采用已有的不同系统的知识,进行超学科的整合,以健全非遗学。这里,从非遗学学科的构建出发,列出主要交叉的学科如下:民俗学、艺术学、民族学、管理学、法学、档案学、视觉人类学、口述史、博物馆学、文物学”。

  非遗的确不可以有效的进行量化和测量,但是保护文化所开展的工作和活动,有必要进行规范,使其达到“最佳秩序”。非遗保护标准从呼吁到制定再到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元力量协同参与,才能助其真正发扬光大。

  多学科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是当今技术突破与科学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比如现代医学早就不限于问诊开药做手术这种狭隘的模式,慢慢的变成了需要生物、化学、材料、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最为复杂的一个学科。再如现代旅游,与工业、农业、交通和文化的结合有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自驾旅游、高铁旅游、海上巡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探险旅游等等,不一而足。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的文化遗产更需要跨界合作,联合科研攻关。

  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它变得更综合、更加宽阔地来认识我们自己的生活,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标准与标准化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二者势必会产生交集。同时,非遗作为一个新型的学科,其门类相对宽泛,不一样的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的用语传播方式也会不同,非遗保护的标准更是在探索中前进。因此,研究非遗的标准化问题不能文科与理科、工科分疆而治,各说各话。非遗保护标准只有跨学科联合研究,才能走出理论的误区,让好的标准引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根脉相续,文明互鉴。

CopyRight @ 2019-2020 华体会体育棋牌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17021693号 技术支持:华体会体育苹果版